2011年,《雨果的冒險》是一位父親寫給女兒的情書

文字|張硯拓、編輯|Mimy Chan、劇照|IMDb


在甫落幕的 2024 年奧斯卡獎典禮上,大導演馬丁.史柯西斯的新作《花月殺手》共獲得 10 項提名,卻很可惜地顆粒未收。這也寫下了過去這 11 年來,史柯西斯的 4 部新片共獲得 26 項入圍,卻全軍覆沒的紀錄。上一次他的作品獲獎,已經是 2011 年《雨果的冒險》的 5 項美術和技術獎項了。

上面這一串數據,比起整理大師得獎運的坎坷,更多的是想先岔題談談:「得獎」這件事,既是創作的路途上最具體、往往有著轉捩點效果的目標,同時也在很多時候,真的只是時勢和際遇的產物。這不是要說獎項的本身沒有價值,或是不被肯定的都很委屈,而是看得越久、越多,越能夠理解這就是一場大秀,是個華麗的 party,期待當局者放下得失心自然是苛求,但作為旁觀者的我們,還是開心豁達地觀禮就好。能從中感受到大家對電影的共同熱愛,才是真正的意義。


說完這些前提,再回頭談《雨果的冒險》,也就多了在評價與認可、生涯排名意義之外的視角可切入。故事發生在三〇年代,住在巴黎蒙帕納斯車站裡的小男孩雨果,默默做著沒有人察覺的、維護站內各大小時鐘運作的工作。雨果一心「修好」一個他父親遺留下來的神秘機器人偶,隨著追查它的身世謎團,他也揭開了車站裡的玩具鋪主人,原來是電影史上偉大的特效先驅喬治.梅里葉的秘密。於是,熱愛機械的雨果不但領略了電影魔幻的魅力,也讓原先被世人遺忘的梅里葉,重新得到尊敬和感謝。





說起《雨果的冒險》,在擅長闡述繁複的劇情意涵韻味、以及人物內在複雜性的馬丁.史柯西斯生涯中,確實是個異數。這故事單純、感性,甜美與哀傷各半,毫無暴戾和血腥之氣,甚至根本沒有壞人。大師自己形容他終於拍了一部「可以讓我 12 歲的女兒看」的電影。然也因此,相較於往後回到他最在乎的「罪與惡」主題、並持續被獎項忽略的幾部作品,本作得獎倒是引來一些人對頒獎單位「媚俗、品味短淺」的評語。

 

但我想,這是忽略了《雨果的冒險》真正的創作心意了。

 

如今重看,我更清楚地感受到:雖然這故事「情節」圍繞在雨果的悲傷童年、他和小女孩伊莎貝拉一同解謎的懸疑,以及站內幾位配角的可愛情愫蔓延,但這一切來到了揭露梅里葉的過往——包括重現他年輕時候拍片現場的歡快,以及那「逝去的夢境重新被投影」的感動一刻,你我都能夠明顯感覺到:史柯西斯說故事的熱度,大大飆升了。






那些夢的產製,那些幻的視線,那透過一把剪刀與膠帶、就能把光年時空,陰陽兩界,傳說與現實無縫接軌的魔術,充滿無限的可能性。那正是電影之夢——是喬治.梅里葉、馬丁.史柯西斯、以及千千萬萬後來的創作者與影迷們共有的——發源之始。

而整部《雨果的冒險》,其實只包裹著一層薄薄的童趣/冒險/身世之謎外殼,內裏真正的心思,和重重的心力,仍是大師對他畢生的摯愛——「電影」的訴情。

當然,我們也可以說,這是他藉一個童話故事之口,把自己這一生最在乎的美麗他方、世界之美,介紹給女兒了解。

所以,即使電影前半的「主故事」不那麼意涵豐沛,在當年剛被發掘不久的 13 歲童星艾薩.巴特菲的表演,也有種現在看來太「小大人」的誇張感(多年後他成了主演《性愛自修室》的砥柱之一,演技十分真誠又自然)。但看在任何愛電影的人眼裡,《雨果的冒險》就是一封好浪漫、又好真心的情書。所以任何想給予它肯定的心意,我都能懂。






最後,我記得當年看完的疙瘩之一,是對片中梅里葉因為被世人遺忘多年,就灰心喪志到絕口不提拍電影的過往,甚至連提到一點關鍵字都會惱怒的設定,讓我感覺未免太孩子氣,太在乎名聲和他人的認可了吧?但如今再看,或許是年齡心境已經不同,好像比較能理解了——並不是能夠理解對名聲的渴望,而是對於人生的「可能性」這件事,那股「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吧」的時間的絕望,確實會讓人恐懼。也許他不真的在乎世人忘了他是誰、做過什麼,而是「他們不需要我的電影了」。因為沒人需要,所以再也不能做。我不能再創造了。這樣的悲傷才是比無聲、無名,更壓人的。

這樣感嘆的馬丁.史柯西斯,當年拍《雨果的冒險》的時候已經年近 70 歲,可以想見也有著面對時光與體力的焦慮。不過,那之後他又接連拍了四部擲地有聲、毫不退縮的作品,一邊說著「我覺得我才剛弄懂了電影是什麼,但已經沒有時間了。」顯然有一座夢的大鐘,一直在他的內心運轉著。


author

【影評人暨《釀電影》主編 張硯拓】

曾任金馬獎、香港電影節費比西獎、女性影展、高雄電影節評審。出版散文集《剛剛好的時光》,文章散見《大誌》、《BIOS monthly》、《新活水》、《500輯》、《聯合文學》等線上與紙本媒體。有點太過於寵兩隻貓。

FB / Letterboxd:yentuo|IG:yentuochang

【深夜時光電影院】專欄

二〇〇〇年是新舊世紀的交替,也是我剛滿十八歲的一年。當時的世界還未脫離世紀末的狂歡,當年的我也沒有意識到「真正」的人生已經開啟了。那些年遇上的電影,後來一一成為我的心靈寶石,構築我的記憶和價值觀,也和現在的自己對話。在這個專欄裡,我想要一步一部,重訪它們。

read more
相關推薦